复工复产莫忘心理健康!专家教你“5感”重建良好心态

发布时间:2020-02-26 17:07 信息来源:大河网

  面对疫情后的重建,不光是复工复产,心理建设也不容忽视。2月24日,记者从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团获悉,针对心理重建工作,该团队专家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以期大众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生活。

  克服恐慌心理,构建“安全感”

  一开始,有部分人对疫情不了解,从而产生心理恐慌;然而,随着复工复产,有人却产生了另一种恐慌:感觉外面没有家里安全,担心在交通工具中或工作岗位上被感染。

  要克服这种心理,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团专家建议,首先要接纳这种情绪,这类情绪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高人的警惕,促使个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今应对新冠肺炎已经有了科学的治疗方法,再加上打卡出行、戴口罩、洗手通风、严格消毒、包车专列、错峰上班等严格防控措施,个体感染的概率并不高。”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团主任杨伯箫说,要破除灾难性思维,正确理解“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说法:既要考虑“万一”,提高警惕,又要看到“一万”。

  走出舒适圈,重建“舒适感”

  部分人群逐渐适应宅家防疫,甚至觉得在家有意外收获,再去上学上班,感觉有压力、难适应。追求舒适感是人的本能。人的生活可分为舒适圈、恐慌圈和发展圈。舒适圈就是自己已经熟悉和适应的环境,恐慌圈是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环境,而在这两个圈交叉过渡的地带就是发展圈。人一直待在原来的舒适圈里就不能发展,人适应了发展圈就扩大了舒适圈,这样人才能一步一步地前进。杨伯箫说:“要不断地突破原来的舒适圈,适应新生活。如果说疫情流行期我们是应激反应,那么不想上学、上班就是灾后适应问题,怎么办?熟悉环境、学习技能、认知重建、正念体验都是解决适应问题的有效方法。”

  用爱心和包容,构建“归属感”

  面对疫情,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多少感人的故事,让人们泪流不止。老师成了主播,医护人员成了战士,大家都成了一家人。在这期间,同学、同事、亲友之间的恩恩怨怨都抛在了脑后,让人们体验到了大爱无疆和生命的归属感。专家建议,回到学校、单位后,请不要忘记在疫情期间得到的帮助,用包容和感恩的心来构建归属感,让自己生活在良好人际关系的春天里。

  用学习和练习,增强“掌控感”

  人之所以会恐慌,因为对事情的不了解,接受不了事情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了解情况,找出方法,解决问题,才有掌控感。

  如何增强掌控感?一是要有科学知识,能科学地解释问题;二是要有有效的应对方法,对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什么说艺高人胆大,为什么说会的不难难的不会?这些都说明知识和技能对掌控感的建立有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我们的勤学苦练来构建我们的掌控感。”杨伯箫表示。

  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价值感”

  近期,通过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团心理援助服务热线,许多人反映在家吃了睡睡了吃感觉很没意思、很无聊。专家表示,这就是价值感缺失的表现。价值感的构成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我拥有什么价值,二是我的价值实现得怎么样。前者是自信的基础,后者是自尊的途径。在疫情期间,有主动请战的,有无偿捐献的,有志愿服务的,这些都能增强人的价值感。假设疫情过后让人谈居家防护的最大体会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说“吃喝玩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能出来干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懂得了哪些事情需要多做、哪些事情需要少做、哪些事情不要去做,能够使价值感得到增强。

  从集体和社会层面,增强心理的五感依然有行之有效的举措。杨伯箫称,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搞好心理援助服务,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展社团活动,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都是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记者 何心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