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6日,2020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将在河南举办。
这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今年将办至第7届。1部1院9省主办,7所重点院校、10多家国家级行业协会参与协办,共同打造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对接品牌”。
我省作为活动固定举办地和东道主,承担总体策划、协调组织等主要筹备任务。通过多届活动的总结和提高,产业转移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成效不断彰显,区域产业合作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河南省作为东道主,既是主要推进方,也是最大受益者。我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前6届活动累计达成产业转移合作项目2366个、签订技术转移合作协议650份,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432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1622个承接项目建成投产,753个承接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履约率79.8%、建成达产率54.5%。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河南工业增长的主引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转型发展的主抓手。
在2020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开幕前,省工信厅组织了产业转移媒体深度行,通过走访全省多个市县,深入了解产业转移成果,解锁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通过引进上汽集团,河南补上乘用车短板,汽车产业规模上到新台阶
1 补短板
主导产业成规模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投资拉动大,产业链条长,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具有战略意义。我省将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但一直缺少有分量的乘用车整车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上汽和奇瑞的到来,让河南汽车产业整体实力跃升一个新台阶。
在郑州经开区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总装车间,机器人来回穿梭,以最快60秒就有一台车身下线的速度,打造了一座全新的互联网汽车智能工厂。
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的投产创下了“河南速度”,从谈判到签约再到新工厂落成及二期项目启动,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良好的营商环境得到了上汽集团的高度认可。2018年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上,上汽集团和郑州市再次签约,布局了二期项目和上汽集团云计算全球数据中心项目。
“今年7月份,郑州基地第60万辆整车下线,荣威、名爵的多款新车均在这里生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负责人说,今年年底,该基地二期项目将正式投产,届时整个基地年产能将达到60万辆,占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三大基地的“半壁江山”。
在上汽的带动下,郑州汽车产业渐成规模。上汽、宇通、东风日产、海马等整车企业扎堆郑州经开区形成集群效应,整车产量预计今年将超过100万辆。
在开封,奇瑞汽车也早早布局,从单纯生产商用车延伸到乘用车、新能源车系列,建成了完整的整车生产工艺,近几年汽车产量、产值均大幅上升。去年,奇瑞开封基地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已具备年产30万台的生产能力。
“捷途系列2018年在开封基地投产,目前已有多款新车上市,产销势头很好,成为国产自主品牌的一匹黑马。”奇瑞汽车河南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奇瑞汽车将在“十四五”期间加大对河南的投资,计划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建设奇瑞商用车河南研发中心,打造5G智慧工厂,推出不少于20款新车。开封市也将以奇瑞汽车河南公司实现200亿元规模为依托,打造500亿元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
在鹤壁,国内汽车电子龙头企业之一的航盛电子建成了鹤壁航盛工业园,成为航盛集团在北方的重要生产基地。“鹤壁交通方便,人力资源充足,营商环境好,我们不仅在这里建设智能化的生产基地,还要在鹤壁设立研发中心。”鹤壁航盛负责人说,如今该基地的产品已从单纯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升级到新能源动力控制系统,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大为提高,去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补上乘用车短板、巩固客车优势,一个5000亿级的汽车制造集群正在中原大地呼之欲出。
海尔在郑州投资的互联工厂已成为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2 强链条
抢滩产业制高点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产业转移已不再是“过剩产业”的简单迁移,而逐渐成为一步到位的前沿产业对接。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如今也更多聚焦高端项目,投资领域也正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并重转变,更加注重产业链的打造和价值链的提升。鹤壁仕佳光子的壮大,让我省在芯片产业上有了话语权;海尔、格力投资河南,补上了河南家电产业的短板;焦作中原工业设计城的引进,在河南省率先打造一个集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教融合于一体的创新设计综合体。
近两年,打造一颗安全自主的“中国芯”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话题。鹤壁市引进并培育壮大的仕佳光子就是我省芯片产业的杰出代表。今年8月,仕佳光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一颗耀眼明星。成立10年来,仕佳光子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深度开展院企合作,系统建立了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加工、封装测试的IDM全流程业务体系,逐步成长为国内先进的光电子核心芯片供应商。
通过仕佳光子这个平台,我省不仅在光芯片领域走到全国前列,还培育了光电子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光电子技术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光电芯片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站到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在鹤壁,中维化纤的引入不仅拉长了我省尼龙新材料产业链,还逐步培育出尼龙66特种材料产业链。作为2015年豫沪产业合作对接的“硕果”,中维化纤入驻鹤壁从零起步,在鹤壁市提供的保姆式服务下,短短几年间完成了从建成投产到填补国内空白等一系列创举,成为全球第7家、国内唯一的掌握安全气囊丝生产技术的民营企业,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等国家。
“我们还引进了北京邦维高科、星宇网达两家头部企业入驻,共同打造河南特种尼龙产业园。”中维化纤负责人说,“尼龙66特种材料用途广泛,我们将通过产融结合,把产业转移变成产业集聚,构建产业资本运营体系,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圈。”
家电产业市场需求广,产业规模大,是制造业的当家产业之一。我省家电产业长期缺乏大块头企业,通过引进海尔、格力等企业,家电产业逐步壮大,并由此赋能河南制造业升级。
两个月前,郑州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在郑州经开区建成投产,其高度的智能化生产代表了国内家电工厂的智造新水平。2015年投产的海尔空调郑州工厂也是海尔在国内布局的三大互联工厂之一,是海尔集团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未来,海尔将在这里建成1000多亩的创新产业园,把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复制到郑州,促进河南制造业向智能化整体升级。
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让河南农机装备产业链更加完整
3 增优势
塑造产业合作新格局
河南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也不同,传统农区利用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板块承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依托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优势,集群引进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型地区发挥原材料基础优势,通过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和转型升级,各自走出了一条不同的产业发展新路。
新乡市产业基础较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打造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形成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地聚焦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通过资金支持、融资贴息、技术入股,支持职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人才激励等方式,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联合建设了河南电池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今年5月组建的河南中科新创新材料研究院,由新乡经开区两家企业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注册成立,对方团队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并占51%的股份;新乡市、区两级政府在引进中国纺织科学院过程中给予资金和场地支持,促成在新乡设立中原分院,有力推动了新乡化纤绿纤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化,当地纺织发展水平由此跃升新台阶。
开封市持续优化招商软环境,以“六个一”“4个50”“首席服务员”等工作机制为抓手,突出“企业服务”定位,强化落实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项目跟踪服务,当好为项目和企业“破解难题的协调员”。自开展产业转移专项工作以来,共引进签约项目265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66.17亿元,一大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通过引进中联重科,开封诞生了首家大型现代化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的谷物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花生收获机等农机产品畅销全国,补齐了河南农机装备产业链条,助推我省农机装备产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多地还巧打“农”字牌,通过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吸引优势加工企业入驻,让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正阳县有170多万亩的花生种植面积,每年50多万吨的花生产量。该县做好花生大文章,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花生首席科学家张新友等60多位中国花生专家,在正阳成立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转移转化中心,转化科技成果72项,促进当地在花生育种、植保、机械加工以及花生产业的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方面全国领先。投资数十亿元的君乐宝、鲁花、金龙鱼等乳制品和食用油企业纷纷在正阳落户建厂,实现由卖“原字号”向精深加工的跨越、由一产独大到融合发展的跨越。
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亲情招商、引凤还巢……持续多年的产业转移已在中原大地结下丰硕的成果。通过连续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我省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批项目落地投产,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河南工业增长的主引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转型发展的主抓手。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画卷即将展开。未来,产业转移在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全省工信系统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更高层次的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多元协同,构建更具活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集聚新动能、注入新活力、塑造新优势。
兰考批量引进知名家居企业,打造出完整的品牌家居产业体系
典型案例
承接产业转移的兰考经验
金秋时节,走进兰考城乡,一派丰收的景象。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兰考率先脱贫,破茧化蝶。
曾经的盐碱地上矗立起一座座新工厂,家具制造及木业加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循环经济3个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兰考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5家、上市企业15家、行业龙头企业40余家。
恒大来了,带来了家具产业集群;正大、首农来了,带动了绿色畜牧产业和食品加工业;格林美来了,带来了“城市矿山”循环经济链;“兰考制造”正在豫东大地上悄然崛起。
这一切,离不开产业转移。兰考县科工信局局长陈静波说,兰考县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坚持把产业招商作为“头号工程”,充分利用政缘、地缘、人缘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招商、引商、安商、留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务实谋划选准招商方向。以品牌家居、绿色畜牧、循环经济3个产业体系和智能制造、文旅培训2个优势产业作为招商方向,持续展开招商选商。以品牌家居为例,当地依托兰考木制品产业基础,研判房地产精装修、定制化的发展趋势,确定“品牌家居”发展定位,制定规划、整合资源、系统推进。在产业集聚区,与恒大集团合作,建设品牌家居产业园,引进欧派、曲美、TATA、鼎丰、立邦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乡镇,突出产业配套、链条延伸,规划建设4个乡镇专业园区。在农村,突出前端供应和加工,建设5万亩国储林,规范提升1700家群创企业,贯通城乡、强县与富民有效结合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模式确保项目落地。以国有平台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本、银行、基金等资源要素,定制化搭建商业模式,降低企业前期投资成本,实现项目快速落地运营。“筑巢引凤”。当地通过国有公司申请国开、农发等政策性银行融资支持,建设标准化厂房,租赁给正大、首农等龙头企业,到期由企业进行回购,实现企业轻资产入驻。首农万头牧场从签约到投用仅用10个月时间。贴息支持。在招引富士康的过程中,当地帮助富士康拿到优惠贷款并给予部分贴息,拉来了近百亿元的投资,实现1.3万余人的就业。股权合作。对项目前景好、固定投资大的制造业,采取国有公司入股的形式助推企业落地。农投公司入股5000万元,助推10亿元的万华禾香板项目落地;城投公司入股2500万元,助推4.5亿元的杭萧钢构项目落地。通过创新合作实现了资金共筹,利益共享。
强化服务营造安商环境。努力当好“店小二”,成立111个由县级干部牵头的重点项目服务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成立联合审验中心,项目立项到开工各项手续办理时间缩短至40个工作日;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三会合一”例会制度,对项目进展进行专题研究、高效协调、跟踪落实。持续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园区内学校、医院、公园、足球场、公租房、大型商业综合体配套到位,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企业生产的优良环境。坚持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并举,建设国家级木制品检测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质苜蓿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兰考县综合质检中心,打造出一流的服务环境和创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