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工信办案〔2021〕77号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31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09-29 17:42 信息来源:装备工业处

李喜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把新型铁镍电池项目列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电池行业概况

  我省电池产业基本形成了从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零部件、电池芯、电池组及电池生产检测设备、回收、质量监督检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河南电池研究院依托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0项。截至2020年底,全省锂电池生产企业十余家,实现产量约12GWh,分布于洛阳、新乡、许昌、驻马店、郑州、南阳市等地;电池材料生产企业十余家,主要集中在新乡市。近年来,以中航锂电、郑州比克、多氟多、东风时代、平煤锂电、许昌力旋、鹏辉电源、深澜动力(Pack)、新乡弘力等为代表的锂电池企业产销实现快速增长。我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主要配套宇通客车、广汽新能源、长安汽车、厦门金龙、苏州金龙、奇瑞汽车、五菱汽车、东风启辰、东风汽车、郑州日产等企业的客车、乘用车产品。

  二、投资规模不断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日趋明朗,我省锂电池产业投资不断增长,在建产能超45GWh。郑州恒大公司年产12GWh动力电池项目(规划总产能60GWh)、许昌力旋年产3.6GWh动力电池项目、深澜动力年产12GWh动力电池Pack项目、驻马店鹏辉年产4GWh动力电池项目、多氟多年产6GWh动力电池项目、三门峡猛狮年产5GWh动力电池项目、平煤阳光年产1.5GWh锂离子电池项目、河南铭波新能源微动力电池生产项目、三门峡宝鑫年产4万吨锂电池负极专用铜箔项目、御捷时代年产10万套锂电池包项目等将提升我省锂电池产能水平。

  三、相关规划内容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豫政〔2021〕13号)明确要求,实施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产业固链强链,强化细分领域产业链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拓展,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战略支柱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0〕39号)要求,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瓶颈,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动力电池模块化标准体系,加快突破关键制造装备,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立足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研发。优化再生利用产业布局,推动报废动力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促进产业资源化、高值化、绿色化发展。

  四、下步拟开展工作

  一是争取国内外电池主要企业加快在我省产业布局,带动我省电池上下游企业发展,促进电池产业技术发展及智能化、集约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二是瞄准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循环次数等关键指标,在引进重大动力电池项目的同时,推动动力电池企业改造升级。鼓励动力电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水平。三是深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试点,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四是支持省内骨干企业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研发,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五是在电池及其材料等具有一定优势的细分领域,重点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