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工信办案〔2022〕136号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12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9-05 16:37 信息来源:厅规划处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按照有关通知要求,经与省科技厅共同研究,现将“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最新进展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去年以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聚焦换道领跑战略重点任务,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1—7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聚焦谋实赛道,强化顶层设计,精准引导产业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前瞻30年的格局和视野,谋产业、抓发展、换赛道、快领跑,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实践中,牢牢把握住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的主动权。一是完善制造强省建设规划体系。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若干意见》《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未来产业为引领、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到2025年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二是细化落实工作方案。出台了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三个专项和“新技改”方案等,明确了高位嫁接钢铁、有色等8个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7个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等6个未来产业的目标任务、发展路径等。三是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站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启动编制我省制造业中长期发展纲要。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切实把前瞻30年想问题、做决策落实到推动制造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之中。

  (二)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换道领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推动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一是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编制《河南省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制定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新增国家服务型制造9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个,新认定省级智能工厂和车间163个,新增上云企业5万家。推动企业绿色化改造,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新增国家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81个,新上节能降碳项目134个,编制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在化工、有色、造纸、纺织染整、原料药等行业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新乡心连心连续11年荣获国家“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1—6月份,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7.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3.9个百分点;7月工业技改增速32.6%,高出全国19.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居中部地区第一。二是提速培育新兴产业。强化新装备、新产品研制与推广,修订完善我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认定办法,认定和推广重大技术装备产品17个,推动郑煤机首台套示范应用基地等项目建设,对接引进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服务器项目等。加快打造新场景、新生态,新增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21个,新开通5G基站3.4万个,获批国家“区块链+制造”试点项目,2021年,全省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24.0%。三是蓄力发展未来产业。加强未来产业研究,绘制了6个未来产业链图谱,梳理出具有一定基础优势的研发机构平台47个,在部分重点领域已经实现突破。氢能与储能产业方面,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启动规划建设,开封东大化学高纯氢装置开工建设、时代新能源储能系统项目即将投产,郑州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获得国家批复。量子信息产业方面,引进和培育了国科量子等企业30余家,组建了河南国科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研究院,开展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类脑智能产业方面,郑州市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聚焦产创融合,强化生态建设,夯实创新驱动能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企业和平台。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打造“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遴选创新龙头企业116家、“瞪羚”企业104家、高新技术企业83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145家,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8家。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出台全省产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挂牌成立25家省级产业研究院和21家中试基地,建成1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洛阳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晋升国家级,新增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反哺研发。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奖补力度,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度研发费用按比例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完善“1+3”科技信贷体系,全年“科技贷”业务支持企业500家以上,郑洛新自创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设立3支子基金,总规模达到10.32亿元。截至去年底,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36.9%,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全省企业享受各类优惠减免135亿元。三是加大重点领域专项扶持力度。改革完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常态化征集重大创新需求和定期启动重大专项,凝练发布33个专项指南方向,强化“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承担10项国家产业基础再造“一条龙”示范应用项目,矩形盾构、氢能、高铁轴承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中铁装备研制出我国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优化完善“揭榜挂帅”项目,调整项目遴选和支持机制,增设成果转化类项目,创新设立揭榜险种,立项支持35个项目。

  (四)聚焦纾困解难,强化企业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全省工作大局的理念,树牢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在纾困解难中优化营商环境,把“万人助万企”打造成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优化环境的金字招牌。一是完善服务机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推进会议,推动企业服务向技术改造、研发覆盖、升规入统、上市培育、数字赋能、扩大投资、产业招商、管理创新等8个方面深化。优化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督促督办、考评奖惩4项制度,调整省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名单,配齐配强省级专班和驻地工作组人员力量。建设河南省“万人助万企”活动数字平台,实现企业诉求“一单通览”“一单通办”“一单通督”,提高企业问题解决效率。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收集企业诉求68608个、已解决67267个,解决率98.05%。二是拓宽帮扶手段。常态化组织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惠企政策系列专题培训,邀请专家线上答疑解惑,全省1万余家企业负责人参加活动,提高了政策知晓率和落地率。针对企业用工难、融资贵、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问题,深入开展四项对接,今年以来,全省累计举办“线上+线下”产销、产融、产学研和用工对接3700多场次,帮助企业拓市场、稳生产。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中小企业纾困帮扶“1+N”政策措施,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联合多部门设立“专精特新贷”,截至5月底,获批授信企业57家,授信金额6.13亿元。建立工业行业“四保”企业省级白名单制度,发布首批1364家企业名单,“一企一策”,重点保障企业与江浙沪地区原料、产品通道畅通,全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强化要素保障。联合金融部门常态化举办线上金融对接活动,建立产业园区金融“直通车”,组织开展金融下企业、入园区服务活动,发放专项优惠贷款,2021年,全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21、9.55个百分点。自然资源部门实行全流程用地跟踪保障服务,将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快审快批,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开展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截至7月底,全省开展“标准地”出让448宗、3.11万亩。省科技厅积极完善人才梯次培育体系建设,新遴选中原学者7名,新增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产业创新领军人才58名,新增省杰青、省优青100名。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通过全省各级工信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还存在结构矛盾突出、创新能力较弱、市场主体不强、要素保障制约等问题,如我省资源型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高达4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远低于先进省份,多数产业链缺失环节较多,产业基础能力较为薄弱,每万家法人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信贷资源外流状况较为突出,GDP约为全国的1/20,人民币贷款余额仅为全国的1/30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在省政协的监督下,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抓好换道领跑战略重点任务落实,着力做好建立健全顶层设计、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大专项扶持力度、优化良好营商环境、提高要素保障能力等工作,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五链耦合生态,建立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

  2022年8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