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政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工科类应用型工程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深化驻豫高等院校与地方校地合作,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省驻豫高校积极建设高端智库,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形式,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制造业基地,正处于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对河南省的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河南省传统制造业面临向智能化、数字化制造业的重大机遇。正在实施的《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宏伟目标:到2025年要形成1到2个世界级、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创新,而其根本则是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并且掌握新技术的高素质的产业人才。实施这一行动计划尤其亟需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产业人才的支撑。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探索新工科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旨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新模式培养的新工科人才可以成为推动河南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河南省需要大力加强新工科教育,培养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师。在这方面,河南省当前的主要问题,一是新工科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难,河南省现有的工科教育体系与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脱节,尤其是在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方面。二是技术创新与升级缺乏大量高素质卓越工程师,河南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与我国先进地区还有不小差距,助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发挥不尽人意,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高素质的工程师数量不够。针对两个问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河南加强新工科教育+卓越工程培养,助力河南制造强省。
(一)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选取河南省有条件的高校做典型试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精准对接河南主要制造业体系发展技术人才需要,科学统筹贯通理论学习、技术训练与创新实践三大环节,提升学生破解难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加强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共建的教育培养模式,确保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二)打造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学习借鉴欧美以及国内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潜共享郑州、洛阳、许昌等地市已有的基础设施,政府指导、高校和企业融合、社会资本参与,采用导师指导制、短中期结合的形式,布局打造若干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省级卓越工程师基地与省内设置新工科教育的紧密衔接,新工科教育的学生要进入基地,把在基地参加高水平高强度的实战训练作为必要环节。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聚焦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在体制机制、人员待遇、资源配置等方面出台具体支持政策,引导支持高校和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深度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024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