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工信办案〔2024〕81号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21148号 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1-07 17:21 信息来源:厅数字化与未来产业处

  民进河南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协同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河南制造业强省建设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战略之举,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构建起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赋能、数字治理、数字生态“五位一体”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加速形成,“数字河南”展现澎湃动能。2023年6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建设制造强省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履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牵头单位职责,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数字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以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谋突破,以培育新兴数字产业扩增量,以发展数据服务产业提效能,持续提升数字核心产业能级。一是突破提升电子核心产业。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光电、先进计算重点产业链,制定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加快打造高能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3年河南省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增速13.6%,高于全省工业8.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10.2个百分点。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方面,以智能终端为带动,协同发展手机机构件、连接器、摄像模组、显示面板等配套产业,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2023年全省手机产量1.45亿部,同比下降7.1%,产量占全国9.2%,富士康郑州厂区共实现产值5350亿元,同比增长1.5%。围绕电路板制造、钢化玻璃显示器件、Mini-LED全彩直显技术等重点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筹建河南省新型显示专家委员会,推动航空港区新型显示基地、安阳十代高端盖板玻璃等项目建设。智能传感器方面,印发《河南省加快高端仪器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将智能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热敏薄膜芯片传感器作为重点攻关方向,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发布高端仪器、智能传感器等领域2024年度省重点研发专项指南,推动MEMS研发中试平台建设,以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为核心的“一谷多园”加快布局,成功举办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加快建设郑州高新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郑州高新区综合实力在全国十大传感器产业园区位列第四。先进计算方面,加快建设超聚变全球总部基地,持续推出FusionPoD for AI整机柜液冷服务器等产品,提升服务器产业化能力,在系统性能、可靠性及可维护方面达到业界领先水平。2023年超聚变实现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20%。加快推动紫光超级智能工厂、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成功举办2023中国·鹤壁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高峰论坛、2023河南计算产业生态大会。半导体方面,围绕高端车载、位置服务等专用芯片、微纳力学、光学、量子等感知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出台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成立省科学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打造河南省集成电路公共研发平台。推动郑州加快建设全国新兴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推进郑州合晶12英寸大硅片项目建设进度,助推我省集成电路硅基材料强链补链。光电方面,研究制定《关于支持南阳数字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南阳以中光学为核心,打造国家级数字光电产业基地,在功能镀膜、光学零部件等领域取得优势。推动洛阳以中航光电为龙头,形成光电元器件产业集群,中高端连接器全国领先,2023年中航光电实现营收200亿元,同比增长26.2%。推进鹤壁以仕佳光子为龙头,打造高端光通信产业集群,打破光分路器芯片等产品国外垄断。支持信阳依托舜宇光学建设光学零部件加工基地,生产光学镜片等产品。二是加快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围绕区块链、卫星产业、元宇宙等领域,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完成产业整体布局。区块链方面,印发《“河南链”总体框架规范》《“河南链”公共基础平台技术规范》《“河南链”跨链技术规范》等8个工程标准规范,突破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确权与流转、共享数据安全访问及隐私保护、基于链阵的高性能并行数据访问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安全共享原型系统,推动“河南链”省级链公共基础平台系统建设。河南省区块链产业园区运营良好,杭州趣链、浙江数秦、格尔软件等22家全国重点企业正式入驻。郑州数链科技、郑州盛见等多家本土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郑州市获批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卫星产业方面,制定《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河南省培育壮大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产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快推进北斗河南分中心建设。支持鹤壁推动卫星遥感、导航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建设河南省卫星产业园区,招引卫星上下游企业近20家,围绕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气象、水利、应急等行业开展应用,打造卫星遥感应用示范标杆城市。发射“中原一号”“鹤壁1号、2号、3号”“河南一号”“华水一号”等卫星,建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省应急卫星通信网、省北斗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卫星通信、遥感、时空基准服务体系。新一代人工智能方面,加快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类脑智能、群体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纳入2024省重大专项,发布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制定《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我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面向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郑州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引进百度智能云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北理工智能科技研究院等重大项目,落地科大讯飞、寒武纪等龙头企业,建成郑东新区智慧岛未来城市全景实验室等应用场景。三是提质发展数据服务产业。指导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开展数据资产评估定价服务体系构建、数据资产评估定价服务人才培训等工作,设立10个行业数据专区和10个地市数据专区,累计上架数据产品和服务超1200项,交易额突破9.5亿元。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城市试点,推动郑州、开封等5个试点城市围绕数据治理、资产评估、融合应用等方面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稳步推进企业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制定《河南省数据资产评估工作指引(试行)》,指导16家试点企业自主开展数据资产评估。持续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试点,累计确定100余家贯标试点企业,河南金盾信安通过中国电子联合会贯标机构评审。

  二、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示范引领、开展诊断服务、狠抓项目建设、打造平台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全面推进、规模提升的新阶段。一是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先后出台《河南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实施方案》《河南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统筹运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国家相关试点示范以及省级智能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等给予奖补,省级层面每年落实奖补资金超过1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转型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示范引领效应凸显。聚焦车间、工厂、企业、园区等层面,分类打造标杆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培育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1362个,从实施效果看,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10%;根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特点,分类选树24家“数字领航”企业,20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为同行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学习样板;以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重点,建设2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推广智能装备7872台(套)、工业机器人1109台。三是诊断服务全面展开。参照国家《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等标准,制定企业数字化诊断评价体系,建设数字化诊断服务平台。从移动、联通、电信、豫信电科及其生态合作伙伴遴选超过3000名具有实战经验的数字化专家,累计为5938家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一企一策”出具诊断报告,查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现状、短板不足和提升方向,针对性制定转型方案,明晰企业转型“路线图”。四是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建设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库,指导各地在诊断服务基础上,参照工信部发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全过程、供应链全环节等方面45个智能应用场景,将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组织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并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全省入库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项目2389个,计划投资3204.3亿元,已完成投资1929.6亿元。五是平台体系初步建立。聚焦重点行业、细分领域,支持头部企业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初步建立“1+50”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接入设备产品883万台次,部署APP数量3600多个,面向企业提供工艺及能耗管理、流程控制优化、智能生产管控等服务。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引进培育华为、新华三、国机互联等66家服务商,遴选河南鑫安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9个单位为2024年河南省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印发《河南省降低企业上云成本十条举措》,累计推动22.4万家中小企业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上云,形成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的融通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厅将积极采纳贵单位的建议,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持续发力,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壮大提升数字核心产业。一是培育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加速布局新型显示,完善智能手机配套体系,做强新型显示关键材料,重点建设惠科新型显示基地、富联精密钛铝合金智能手机元器件、周口耕德电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实施智能精密制造技术研发重大专项,创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培育发展先进计算产业链。实施超聚变全球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中国长城(郑州)自主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中科曙光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郑州先进计算产业园,引进落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计算产品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三是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加快集成电路中试平台建设,加快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二期建设,推动省智能传感器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智能传感器中试基地,实施新天科技智慧能源产业园、中交投资智慧交通感知设备生产基地、柯力智能传感器制造基地、郑州合晶12英寸大硅片等重大项目,举办2024世界传感器大会,推动专用传感器类产品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四是培育发展光电产业链。围绕中电科27所、中航光电、仕佳光子、中光学集团等链主企业开展产业对接,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创建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推进高端互连科技产业园、半导体激光器芯片与器件开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五是培育发展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产业链。实施河南航天枢纽港等重大项目,发射“中原2号”等4颗遥感卫星,推动郑州、鹤壁卫星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世纪空间、航天宏图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遥感卫星数据综合应用及技术研究,开展北斗位置导航数据与“中原系”卫星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推进北斗在能源、交通、城市管理、消费电子、共享出行等领域规模应用。六是培育壮大软件产业。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支持超聚变、麒麟软件等研发推广国产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认定首版次软件产品,支持郑州、许昌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加快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芯片及组件、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郑州市争创国家数据安全产业园。七是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发展人工智能芯片,提升产业规模,推进海康威视智能制造基地、哈工机器人漯河智能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阿帕斯等大模型在我省落地,加快大模型在制造、农业、交通、文旅等垂直领域融合应用。八是培育壮大区块链产业。指导郑州加快国家区块链先导区建设;推进省区块链产业园区建设,推动能源、文旅、制造、农业等领域区块链应用试点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加快“河南链”建设应用,示范开展电子证照链、金融服务链、司法存证链、不动产交易登记链、农产品溯源链、智慧医疗链等服务。九是培育发展数据服务产业。研究制定“数据要素×”行动实施方案、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范、数据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等数据基础制度。推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力争挂牌数据产品和服务数量持续提升。

  二、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加快制造企业数字化赋能。聚焦28条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关键节点企业开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模式创新,培育“数字领航”企业,定制开发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二是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发布28条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指南,分行业、分领域细化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全面准确指导。支持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远程运维等新业态,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推动产业链高端化融合、服务化延伸。三是推进开发区数字化转型。制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支持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联合数字化服务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开发区数字化、智能化运营能力,推动区内企业整体转型,培育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四是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聚焦28条重点产业链和“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体转型、协同发展。建设省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汇聚数据、生态等资源要素,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打造制造业“智慧大脑”。五是建设智慧物流。加快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枢纽、智慧货站、智慧冷链等重大项目,争创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支持道路货运监测及大数据挖掘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交通行业数智赋能发展水平。六是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主体建设,推动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推进跨境电商联动发展,支持郑州综试区实施创新提升、产业提振、企业培育和海外仓培育等行动,持续完善国内及跨境电商生态圈。七是发展智慧金融。建立省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完成平台验收和运营授权。引导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纳入评级,要求机构按时报送数字化转型成果。

  三、持续优化数字生态体系。一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建设,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水平。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省产业研究院,加强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建设,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趋势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快技术转化推广。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制定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培育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三是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体系。制定降低企业上云成本具体举措,征集发布优惠措施目录、云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录,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引进培育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商,提炼一批聚焦细分行业规范高效、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能力。四是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发挥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定期分析研判形势,落实主体防护责任。常态监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状态,及时协调处置各类网络安全风险事件。指导信息通信行业完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定级备案、风险评估、符合性评测。开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五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加强网络数据安全监测预警,加大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事件处置力度。组织全省公安机关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全力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和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组织开展2024数字政府“一道墙”实战攻防演练。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动态管理重点企业名录,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六是加强网络安全机制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约谈通报、追责问责机制,网络安全风险事件处置反馈率不低于90%。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和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动态更新工业领域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全面形成“局+中心+专业技术团队”的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2024年6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