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平台优服务 协同发展增势能

发布时间:2025-08-18 10:23 信息来源:省以企观政服务企业专班

  新乡市以校企校地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新乡市坚持把校企校地合作作为服务保障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健全机制、畅通渠道、强化保障,推动校企校地在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格局。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87.4亿元,同比增长88%。

  新乡市围绕省委、省政府“两高四着力”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坚持把校企校地合作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企业需求和高校供给数据库,系统构建“需求精准匹配、资源高效整合、成果加速转化”创新生态,为新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打通供需壁垒,夯实融合基石

  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的若干措施》《2025年校企校地合作工作方案》,围绕政策保障、环境优化、生态营造提供一揽子支持措施。一是征集企业需求。围绕企业技术改造、人才引育、管理革新等重点问题,市县两级成立16个工作专班,一对一登门拜访、面对面座谈交流,征集1200多家企业需求清单2212项,其中,项目需求542项、技术需求742项、人才需求928项。二是助推校企互动。实施“科技副总+校外导师”三年行动计划,选派100名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协同开展研发攻关;选派100名企业高管到高校担任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育、学科建设等工作,推动企业“需求清单”与高校“科研清单”精准匹配。三是组织集中签约。完善“高校研发+地方孵化+产业园区承接”机制,推动校企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联合转化、平台联合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组织省内高校院所与驻新企业开展2场集中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10个,总投资15.8亿元。

  二、坚持内外联动,拓展合作路径

  打破地域观念,通过检索省外科技创新成果,积极链接省外创新资源。一是拓宽外联合作途径。通过省委人才办、省科学院、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等部门,对接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知名高校在豫研究院,联系省外高校院所,梳理优势专业和专家团队名录。通过新乡市一中、河师大附中以及各类商会协会,联络省外高校院所新乡籍工作人员1300余名,与116所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建立联系,精准匹配优秀专家、优势学科、优质成果。二是搭建外联合作平台。建立“专班周例会+季度对接会”机制,采取“重点高校专场+高校院所分场”对接模式,对具备签约条件的高校,市政府统一发函,市领导亲自洽谈,带队赴高校举办专场签约活动。截至目前,签约的38个校企合作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化学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电池新能源等领域,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6个,新乡白鹭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开展菌草催化项目投资金额8000万元,银金达集团与东华大学组建高性能聚酯材料联合实验室投资金额5500万元。三是提升外联合作质效。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服务,全市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48家,各类研发平台2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80%。平原实验室AI团队自主设计开发的全球首个智算结合核苷药物自动筛数据库已完成建设。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原阳县。新乡豫北转向公司成功攻克滚珠丝杠制造“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了外资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格局。

  三、创新人才引育,构筑智力引擎

  完善升级“新乡英才”计划,坚持以项目引才、以平台聚才、以产业兴才。一是推行“人才+项目+平台”打包引进模式。聚焦生物医药、电池及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靶向引进院士1人,领军人才4人,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00多人,潜力人才3万多人。二是实施“学子留新”倍增计划。聚焦“8+17+N”产业链群培育,引导高校创新“1(产业链条)+N(高校专业)+X(特色课程)”育人体系,对毕业生留新率高的院校,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今年全市毕业生留新率同比提升15%。支持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委托班、学徒班、工匠班,共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实践基地,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万多人。三是持续开展“万名大学生助企服务”专项计划。组织105家企业在中原人才网发布岗位205个,需求560人。截至目前,收到简历2483份,已有21家企业成功招录大学生76名,到岗大学生适度承担政策宣传、政企联络、营商环境观察等工作,实现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四是扎实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搭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双向交流对接平台,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用工需要。上半年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30场,为11894家企业发布41.1万个工作岗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6478人。

  四、强化要素保障,放大创新价值

  坚持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发力,充分激发各参与方产业创新的积极主动性。一是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校地合作工作专班,组织校企合作的活动对接、项目收集、服务保障等工作,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建立领导干部企业问需制度。坚持以企观事、以企观责、以企观人,把“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主战场,推动干部经常性深入企业了解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合作项目真正落地见效。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团队,激励高校开展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设立“新乡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银行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贷”、“人才贷”等专属信贷产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87.4亿元,同比增长88%。

  五、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围绕新乡“542”产业发展需求,共建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对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等攻关力度,提高协同创新和为行业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新乡市企业牵头建设省产业研究院7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1家。7家省产业研究院自组建以来,共有研发人员1055人(其中:院士8人,高级职称135人,博士69人),累计开展研发项目165个、科技成果转化81个、授权发明专利368个、参编团标以上标准61个,累计为同行服务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合同903个,合同金额2.6亿元。二是开展产学研对接。根据需求集中度,开展郑州大学产学研专场对接活动,推动郑州大学“智力资源”与我市企业“应用场景”深度耦合。银金达新材料与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力学院等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协同攻关高端聚酯关键单体及高端聚酯材料制备技术,项目已突破关键单体制备核心技术,正在进行中试验证,并联合申报2025年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了“郑大研发-银金达中试验证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模式,目前已授权4项高价值发明专利;开来湿克威与郑大化工学院魏柳荷教授团队达成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针对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展开研究。三是“真金白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兑现成果转移转化“新八条”政策,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补助工作的通知》,共下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补助资金78.4万元,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下一步,新乡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持续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扎实开展“万名大学生助企服务”活动,以校企校地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能增势,努力在谱写中原大地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争先出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