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百场对接”赋能工业企业融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08 15:43 信息来源:省以企观政服务企业专班

  今年以来,洛阳市积极推进赋能企业发展“百场对接”系列活动。近期,洛阳市工业企业融通合作频现亮点,钢制家具产业与食品产业跨界联动探索新路径,中小企业借助龙头企业集采平台实现降本增效,企业与科研院所携手打造科创载体攻克行业技术难题。

  该活动由洛阳市工信局主导,是服务企业重点内容,涵盖三类对接活动:产业类55场,含10场“河洛茶叙”,以搭建高水平政企沟通平台,45场产业协同对接活动,纵向完善上下游产销渠道、横向拓展企业市场;政策类20场,包括10场专精特新企业政策对接与10场工信领域扶持政策宣讲;25场专项对接活动,聚焦技术、科研、金融、人才资源引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学研用结合等。

  截至目前,洛阳已组织“百场对接”活动63场,3033家企业参与,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实现发展上成效显著。后续,洛阳将联合产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持续拓展对接广度与深度,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资源,打造产业服务“金字招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商丘市举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招商推进会

  近日,商丘市经开区、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举行“聚力新能源·共筑产业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招商推进会,来自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108家企业代表出席会议。本次推介会现场签约8家企业。

  近年来,商丘市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已形成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3个千亿级,制冷、超硬材料、医药健康等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各县(市、区)均培育了1—2个主导产业,并有5个产业链入选河南省最具竞争力产业链30强,总数居全省第一位。此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招商推进会,是商丘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契机,对进一步完善商丘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商丘市将以最好服务、最优政策,全力支持各位企业家在商丘投资兴业。

  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指导企业参加“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

  近日,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积极响应国家、省相关工作部署,将“以赛促用”作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全程靠前服务、精准指导,组织企业参加“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数据动力。

  全面摸排、认真梳理。认真对照“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项目申报要求,摸排具有数据要素应用基础的企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梳理数据要素应用方向。精准筛选、跟踪指导。结合赛道设置,筛选出5家企业参与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开放性创新3个赛道的活动,并指导企业完善项目申报书、提炼创新点、总结应用成效等,提升申报材料质量。积极沟通、强化对接。实时跟进项目初审、决赛路演等进度,及时反馈评审意见,协助企业优化项目展示内容,确保项目在决赛中充分展现出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经多轮评审,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科慧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参赛项目成功斩获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三等奖。下一步,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将以次大赛为契机,推动更多企业探索“数据要素×”的融合路径,为济源示范区数据要素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助企服务

  新乡市搭建“交易+融资”平台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今年以来,新乡市积极搭建“交易+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一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现金缴纳投标保证金致资金紧张问题,强化“政银企”信息共享,创新保证金缴纳方式,引导使用非现金担保。今年上半年,电子保函使用1002笔,担保金额1.29亿元。二是统筹16家金融机构联动,将电子保函费率从8%降至4%,保持全省最低;政府采购项目取消投标保证金,推动CA数字证书办理费从800元/套降至600元/套。三是平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办理投标保函,运用数智化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与交易公平。通过挖掘交易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客户,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发放中标贷款8笔,金额630万元。截至目前,平台已签发电子投标保函11738笔,总保额19.7亿元,服务企业2395家、项目2311个。

  许昌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许昌市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努力在“15分钟服务半径”内为群众、企业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体验。

  许昌市司法局建成市(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乡(镇、街道)工作站105个,乡、村服务站(室)2541个;绘制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云地图”,采取“线上快捷办、线下就近办、私人定制办”模式,通过检索查询、电话直通、绿色通道等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体验;整合“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在许昌政务网开通法律服务线上通道,打造一站式便民惠企平台;倡导“胖东来式”服务理念,持续提升群众、企业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率。

  今年以来,许昌市律师助企服务团累计为98家民营企业提供“法治体检”,出具“法治体检”报告67份;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943起、公证事项5582个、司法鉴定案件4786起、仲裁案件193起;各级调解组织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8100余件,调处率98%,有效满足了企业、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

  政策“云”上达 惠企“零”距离  南阳市首个常态化惠企政策直播平台启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近日,南阳市召开惠企政策网络直播宣讲动员会,宣布全市首个常态化惠企政策直播平台“智汇南阳·惠企直播间”正式启动。

  “智汇南阳·惠企直播间”是市惠企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由市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美誉度工作专班统筹,市企业服务中心承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19家涉企市直部门联合参与。惠企政策直播解读活动将紧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疑难愁盼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每两周举办一次,通过“政策梳理——直播解读——诉求办理——跟踪落实”全链条服务机制,助力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推动营商环境美誉度全面提升。

  会上出台了《关于开展“智汇南阳·惠企直播间”惠企政策网络直播解读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全面梳理本系统新出台的涉企政策,选准选优政策解读人,当好“翻译官”,做好“宣讲员”,确保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市企业服务中心将根据各部门涉企政策时效性、重要性、指导性,统筹安排直播活动,督促解读部门建立政企沟通台账、明确解决时限并向企业反馈办理质效。市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治理工作专班将对直播活动进行全程监督,以硬核举措护航政策落地见效。

  ★经验交流

  安阳市精准施策破难题 聚力攻坚促发展

  今年以来,安阳市精准施策破难题,聚力攻坚促发展。一是高位统筹锚定目标,构建攻坚体系。“学查改”活动开展以来,35位市级领导和13个专班成员单位走访740家“四上”企业,共收集543个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企观政、以企评政、以企促政,深入开展“十二访”、“十二促”大走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靠前指挥、系统谋划、高频调度,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精准纾解企业“急难愁盼”。二是专班运作闭环管理,强化保障支撑。市工信局作为专班牵头单位,从内部各业务部门抽调精锐力量,以“以训代练”方式组建攻坚专班,采取分组突击、对口督导、闭环运行工作机制,统一标准核验进度、下沉一线督导落实。落实“马上办”机制,对涉法涉诉、土地规划、资金欠款等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实行分类处置、并案推进、提级督办,确保重点难点问题高效突破、有序化解。三是分类攻坚提级推进,提升化解实效。坚持“一类一策、难点上移”,针对资金欠款、规划用地等难题,灵活运用专项债、政策配套、并案处理等方式,分层分类推进。构建“即办、限期、攻坚”三级清单管理,以“清单明账”抓进度、“责任到位”促落实、“成效亮晒”评优劣;对跨部门、跨层级或深陷瓶颈等复杂问题,坚持提级督办,由市领导领衔成立攻坚小组,践行“一个问题、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机制。四是聚焦痛点精准破冰,创新化解路径。面对资金欠款这一顽疾,以企业诉求为驱动,双线并进加速审计与发债流程,以“发新债解旧债”破题,实现精准拆弹、闭环化解。资金欠款问题,以“首付10%到位、协议真实落地”作为化解硬杠,其余难题,则以“进展扎实、企业认可”为结项准则。聚焦突出的供电欠款问题,并案推进。截至目前,国网安阳供电公司旗下项目欠款已全部达成还款协议并兑现资金。

  濮阳市多措并举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濮阳市聚焦“双碳”目标,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以四“新”举措协同发力,推动全市绿色低碳转型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制度建设构建新体系。制定印发《濮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双碳”工作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工业、交通、城建、减污降碳、科技支撑等专项方案,构建碳达峰“1+N”政策体系,强化统筹联动、政策高效协同,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二是产业转型增创新优势。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改升级,推动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工厂26家,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园区、零碳工厂各2家。三是能源革命实现新突破。远景昆吾等风电场建成并网,百万千瓦级平原风电基地成型;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布局建设君恒生物等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企业用电成本1.5亿元。全市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355万千瓦,占比达66.5%,高于全省11.3个百分点;发电量占比52.5%,全市半数以上电力保障来自绿色能源。四是节能降碳取得新进展。实施中汇新能源系统优化、丰利石化综合提升等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3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腾挪15万吨标准煤用能空间;新建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748辆运营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经过不懈努力,“十四五”前4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2.2%,提前完成省定目标,为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