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②|绿色低碳发展路上魔力西红柿,50亩满足5万人需求

发布时间:2023-11-03 16:59 信息来源:大河报

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内西红柿果实累累

发电厂内种出来的西红柿,不仅采摘期达到10个月以上,亩产也相当于大田西红柿的30-50倍,维C含量和营养价值都是普通番茄的2-3倍,不使用农药和激素,不含重金属。作为河南省2022年绿色低碳发展重大标志性项目之一,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其生产的有机安全蔬菜——西红柿,成为了中高端超市内的新面孔。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新乡市以绿色标杆企业为引领,积极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将绿色标杆培育与重点产业链培育紧密链接,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设绿色工厂。

未来,新乡市将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工厂)梯次培育名录,加大节能工艺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推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项目俯瞰图

【项目】发电厂种出绿色健康西红柿

番茄是蔬菜界的销冠,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你也许吃过大田、大棚里的西红柿,却未必吃过发电厂里养出来的西红柿。

走进位于辉县市孟庄镇的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你将会刷新对西红柿的固有认知。这里的西红柿,采摘周期达到了10个月以上;西红柿的茎秆,伸展开来有几层楼那么高;西红柿植株悬于地面之上,采取无土裁培的技术,根据温度以及光照情况自动调整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做到精确灌溉和环境管控。在进入示范工厂前,河南水木孟电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冯鹏飞端起一盘子西红柿,邀请记者品尝,并热情地推介着发电厂里种出的番茄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种植的番茄,是安全和健康的。不打农药,不用激素,带绿色的果柄而番茄通红自然成熟。”冯鹏飞说,依靠熊蜂授粉,自然成熟,颜色纯正。西红柿所含营养成分丰富,通过了SGS国际标准多达533项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菌落总数安全认证,谱尼营养检测报告显示,维C含量和营养价值都是普通番茄的2-3倍。

西红柿试销售伊始,便得到了不少客户的青睐。如今,有不少大单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武汉大型连锁超市、郑州万邦市场等。

当然,最值得一说的是产量。50亩富碳蔬菜工厂每年正常生产可产出西红柿120万公斤以上,这个产量相当于2500亩大田的有效产量,能满足近5万人口全年的需求。

河南水木孟电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冯鹏飞向记者展示刚采摘的西红柿


【效益】每年节碳固碳2.2万吨

走在示范工厂的玻璃温室内,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西红柿植株都悬空生长于无土栽培的椰糠条带上。下部是白色风筒,上有小孔通风。两行西红柿中间的地面上,铺设有轨道,既是各种机械的作业轨道,同时还能在夏天送冷气、冬天送暖气,达到了一轨三用。

北半部的植株,果实还较为青涩;南半部的植株,已经采摘了多茬,挂了不同成熟程度的西红柿。和大田内的西红柿植株不同,工厂内的藤蔓沿着悬绳攀爬,已结过果实的茎秆则盘绕于植株下方,有的伸开长度能达十米。

冯鹏飞说,将发电厂产生的余热以及二氧化碳进行降温提纯,输送到封闭式水木蔬菜工厂中,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玻璃温室,从而形成工业企业的利润新增长点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冯鹏飞说,水木孟电富碳农业项目,是河南孟电集团公司与清华工研院投资的北京水木九天科技公司联合建设的亚洲首个建立在发电厂的富碳农业项目。




该项目是工业与农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利用茄科类蔬菜自身的无限生长特性,创造适宜番茄生长的环境,从而实现了番茄的随时可种植、全年可采摘,具备城市应急保障及稳定生产的稳仓石功能。

每吨煤可产生2.6吨二氧化碳,两台300兆瓦的火电机组,每年大约排放260万吨二氧化碳。将工业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进行处理,50亩番茄蔬菜工厂,节碳和固碳数量每年将超过2.2万吨,相当于2857万度电力消耗的企业排碳量。由于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公斤产量消耗人力节约了99.5%,公斤产量耗水节约了约95%,公斤耗肥料节约45%。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改变生产方式,形成了高效农业。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2.2万吨?冯鹏飞说,西红柿是喜光作物,在密封环境下,利用番茄二氧化碳作为气肥浓度可以达到1200ppm,会最大限度高效率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50亩的种植单元,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在1400吨-2000吨,这也是其固碳量。前面提到,50亩的种植单元,相当于2500亩大田的西红柿产量。2500亩大田所耗费的水分、人工、肥料以及就近生产就近销售节约运输半径等,加在一起大概是2万吨,这便是一年的节碳量。




【发展】50亩相当于种了5.4万亩原始阔叶林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河南省三个一批重点项目。2011年11月开工,2022年3月中旬进入试运行。项目一期占地面积55亩,包括4000余平方米的富碳科技创新中心、富碳蔬菜工厂、能源岛、绿藻工厂四个部分,一期投资2.1亿元。二期项目将扩容到整体面积500亩,预计项目总投资达5.5亿元。

目前,全区2万平方米种植面积,每天最高可采摘5-7吨番茄,产量比起2022年试运行期间增加了接近三倍。“本土化农业推动了蔬菜工厂农业碳中和,预计每50亩蔬菜工厂相当于5.4万亩原始阔叶林固碳能力。”水木九天科技公司董事长、水木蔬菜工厂创始人王晓庆说,也相当于0.3亿度绿色电能及8000亩光伏所发的电能,其生态价值远超经济价值,具备成为可推广可复制项目的条件。

目前,浙江湖州、河南兰考、河南卫辉、河南新乡高新区、河南潢川、湖北黄冈、安徽安庆、河北张家口、上海金山、浙江温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浙江杭州等地,已有该项目的快速推广落地。

该项目将碳捕集成本由原来的750元/吨降低到2.3元/吨,将固碳的3600元降低到500元,使得农业碳中和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通过在工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用地、尾矿用地、滩涂及盐碱地等建设蔬菜工厂,其高产特性可以促进大规模虚拟耕地指标的形成。

王晓庆说,希望河南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在乡村振兴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及工业制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研讨,加快推进农业碳方法学以及碳交易等的研究,助力河南省成为农业强省,让河南省的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

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中控室

【转型】淘汰落后产能风潮下的“换心术”

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是以生产硝酸、硝酸铵、系列硝基复合肥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已形成硝酸铵年生产能力10万吨,硝基复合肥年生产能力30万吨,硝酸年生产能力27万吨。公司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客户好评。

但是,在2020年,他们却面临着失去原料和动力的大危机。当时为响应国家和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及限煤政策,公司年产10万吨合成氨生产线和45吨三废余热锅炉要关停退出,除了失去原料和动力外,装置的启动也失去了动力源。

打一个比方,这就像一辆汽车,没有了发动机,导致油气无法运转起来,汽车也就成了一堆废铁。作为企业负责人,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栓红在参加硝酸行业技术交流会时,了解到很多同行都面临着这一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公司投资1.3亿元,实施“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浓硝酸生产线退城入园及节能改造项目”,将双加压法硝酸机组汽轮机驱动改为电动机驱动,成为了国内第一套采用电动机驱动的双加压生产装置。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机组没有中压蒸汽作驱动气源的难题,还解决了传统锅炉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项目投运后,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公司1-9月完成利税2664万元,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2%。

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厂区内部

【降碳】年均减少1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走在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厂区内,除了能看到已经采摘了果实的石榴树外,还能看到成片成片的四叶草地,与厂房连为一体。草地边缘,竖起了一排人名牌。这些人名牌是责任分工牌,每块草地的管养都责任到人。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草地内随处可见蜗牛、西瓜虫,有的还爬到了路面上,随处可见的还有蜘蛛网。草地上空,飞舞的是成群的小虫。由此也可以看出厂区土壤没有受到污染,成为昆虫们的乐土。

浓硝酸生产线退城入园及节能改造项目的节能降碳效果,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数据来体现。年综合能耗可减少5438吨标准煤,年减少燃煤锅炉产生的颗粒物排放50吨、氮氧化物300吨,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费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

根据介绍,公司27万吨硝酸装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双加压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热能综合利用高、氨耗低等优点。硝酸铵生产线及硝基复合肥生产线采用熔体转鼓流化床造粒技术,与高塔造粒工艺相比,具有颗粒均匀、强度高、圆润光滑、水分低、不溶物少、使用方便等优点。

随着国内7家硝酸生产企业进行汽改电的技改,公司新建双加压硝酸装置也采用了电动机驱动的设计。技术革新永无止境,目前公司拟进行退城入园改造项目,建设年产10万吨稀硝酸联产5万吨浓硝酸和1万吨电子级硝酸。该项目稀硝酸仍采用双加压生产工艺,对机组进行大胆创新,开车采用电动机驱动,正常生产采用电动机和蒸汽双驱动,争取建成国内硝酸行业技术创新的标杆项目。




【路径】绿色标杆与重点产业链培育紧密链接

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的浓硝酸生产线退城入园及节能改造项目,和河南孟电集团有限公司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一期),均属于2022年河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标志性项目。

作为河南永昌硝基肥有限公司上游原料生产企业之一的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连续12年荣获全国合成氨行业能效“领跑者”,综合成本连续多年比同行业低10个百分点左右,累计节约标准煤近30万吨。

新乡市工信局局长宋光旭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说,新乡市坚持绿色标杆企业引领,积极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鼓励企业建设能碳管理中心、对能源消耗、碳排放进行一体化管控,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将绿色标杆培育与重点产业链培育紧密链接,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初步形成了化工产业有心连心集团、生物医药产业有华兰生物、装备制造产业有新航工业、新材料产业有银金达、汽车零部件产业有豫北转向、节能环保产业有天利热工等多点开花的局面,有效带动新乡市制造业企业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新乡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省级绿色工厂32家,省级绿色园区2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二位;8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下一步,新乡市工信局将进一步引导企业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破冰抢滩,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梯次培育名录,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引导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完善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大节能工艺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推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助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