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畅通传统工艺精品、非物质文化精品销售收藏渠道”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厅针对您建议中提到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工美人才培养、工美文化传播、工美精品评选、推进创新发展等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做好保护传承基础工作。一是开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推荐确认工作,根据《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2021年以来已确认并公布了两批153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基于突出产业特色、有利于区域品牌打造原则,组织专家对各地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名称进行了规范,如“密玉雕刻”“顺店刺绣”“淮阳泥泥狗”“仰韶彩陶”等。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指导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珠宝玉石行业协会、陶瓷玻璃行业协会等省级协会建设及活动开展,指导洛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平顶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平顶山市陶瓷协会等市级行业组织成立和建设,探索完善我省工艺美术行业有法可依,政府职能部门有责可为,行业协会有章可循的管理体系,协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三是指导省工美协会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梳理明确了大力发展艺术陶瓷产业、差异化发展玉石雕刻产业、加快发展刺绣产业、产教融合发展砚产业等重点任务,提出了推动中原工艺美术理论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产业生态闭环等举措。
二、着力培养工艺美术领军人才。一是指导做好工艺美术国、省大师评选工作。全程指导监督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展评选工作,2届共评出257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全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达570人;2022年精心遴选推荐国大师参选人员8名,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终评,5人获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评人数创历史记录,我省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达17人。二是重点抓好细分领域大师与人才培养。指导省珠宝玉石协会、省陶玻协会组织开展省级玉雕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培养工作,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竞赛、评价等工作。
三、持续强化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一是指导支持各地、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工美主题大型节会活动,培育了新密白银文化博览会、南阳玉雕文化节、禹州钧瓷文化节、汝窑陶瓷文化节等知名节会品牌,打造河南工美技艺和文化宣传交流的平台。二是指导鼓励行业协会组织艺人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大连文化旅游节等全国大型展览展销活动,积极对外推介宣传,拓展行业知名度影响力。三是配合做好人民日报社、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绣娘》在我省调研采风及进一步的采访录制工作。
四、广泛开展作品竞赛展评。一是启动河南省工业设计大赛。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设计河南”工作部署,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首届河南省工业设计大赛,目前活动仍在进行中。二是创新开展省大师精品评选。2022年7月,我厅与平顶山市政府联合举办全省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第八届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针对参评作品创新开展了“群众最喜爱的手艺经典奖”评选,评出金奖1件、银奖3件、铜奖6件,部分作品被当地博物馆收藏。目前,我厅正在联合平顶山市政府筹备2024年全省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及系列活动。三是支持地市、行业组织设计大赛、技能评比等活动,如“河南省玉石雕刻技能大赛”“中原好设计”“中国汝窑全国陶瓷创意设计大赛”等
五、制定出台创新发展政策。2023年,研究制定我省《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围绕玉雕……等特色优势品类,加强产业与文化旅游、创意设计、艺术授权等行业融合,加快材料、工艺和技法创新,开发更多富有中原人文气息、古典与现代风格交融、兼备观赏与实用属性的工艺美术精品、艺术衍生品、“IP”衍生品、城市伴手礼、时尚生活用品等”,为行业指明了创新发展方向。制定出台《河南省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推动数字技术在消费品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融合应用。
根据工信部消费品司《2024年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在深入贯彻落实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实施数字化助力消费品“三品”行动基础上,研究制定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意见,重点围绕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我省工艺美术行业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品种技艺传承保护。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料、珍品、品种与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力度,继续开展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认定工作。加强中原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工艺、生活习俗、文化倾向、历史记录、产业形成、时代特征等,掌握手工艺品种和技艺产生、发展、甚至灭失的规律,梳理健全文化理论体系,夯实支撑产业发展的文化理论基础。鼓励工艺美术企业、大师在保持特色基础上,积极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研发攻关,加快材料、技法和工艺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借助数字化、自动化技术装备助力传统工艺传承创新。
二是打造集聚创新良好生态。聚焦具有良好基础的特色品种,推动产业化集群式发展,打造更多以自然资源、人文传统为支撑的工艺美术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聚焦玉雕、陶瓷、刺绣等优势品类,完善相关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形成创意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流通、市场服务、文化旅游为一体、有机闭合的生态体系。加快制定行业相关标准,完善工艺美术产品的认证、监督和检验制度;加大对商标、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和原产地的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发展现代化工厂式制造的同时,注重保护传统生产设施、生产方式和生产经营历史风貌,支持国、省大师,手工艺人建立个人工作室,打造传统手工作坊、现代化工厂、大师工作室多元并存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一要强化产教融合,推动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平顶山学院等艺术设计院系与省内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材料、技艺等创新。二要强化设计引领。落实“设计河南”建设重要部署,持续开展河南省工业设计大赛、“中原好设计”等设计比赛;持续加强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吸引、集聚、培养一批创意设计人才。
四是培养行业人才。探索新型大师带徒传承机制,鼓励大师授徒传艺。发展工艺美术专业教育,鼓励设置工艺美术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或职业院校加强与产业融合联动,培养行业急需专业人才,提高人才保障能力。鼓励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交流活动。支持各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积极开展技艺教学活动,带动更多人员参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厚植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社会基础。
五是开拓市场空间。鼓励将传统工艺资源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特色村镇、休闲街区等休闲旅游目的地,丰富传统工艺产品供给,扩大传统工艺消费市场。支持工美大市、行业协会多措并举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借助大型节会活动加大传播。引导企业采用直播、短视频、跨境电商等方式拓展线上销售空间,结合客户数据分析实现线上精准营销;借助专题活动、产品发布、跨界合作、文旅融合、研学体验等方式打造线下多元生态,强化品牌心智,增强品牌粘性。发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制度作用,扩大区域品牌宣传,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产业集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