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工信办案〔2024〕16号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7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1-02 17:23 信息来源:厅规划处

栗团结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建议”收悉,经与省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省科技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建设制造强省,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扎稳了基本盘,提供了强支撑。

  (一)规模总量持续壮大。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69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6%,规模居全国第6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增长主引擎,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高于GDP初步核算增速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通过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全省产业“新”动能加速发展。一是新兴产业比重逐年提升。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3%、11.7%,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3个、6.7个百分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9.9%,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与传统产业相当。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2023年,河南锂电池、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稀土化合物、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5.6%、81.9%、219.2%、242.7%,新支撑因素正在积厚成势。二是未来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引导各地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累计创建9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新增郑州中原科技城等4家省级区块链发展先导区、45个省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上架数据产品和服务超900项,“中原一号”等4颗卫星成功发射,省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阿帕斯”落地郑东新区,中原量子谷、元宇宙科创产业园加快建设,中原油田高纯度大规模绿氢项目建成投产。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顺利推进,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740辆、建成加氢站40座。

  (三)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初步形成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3个,省实验室16个,省中试基地36个,省产业研究院41家,形成了贯通耦合的创新平台网络,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提升到72.73%,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达30家、281家。

  (四)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制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河南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份,郑州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8.7万个,新培育智能工厂和车间186个、累计1105个,新增上云企业超3万家、累计22万家,完成5000家规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全省“1+50”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接入设备883万台次、部署工业APP超3600个,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上架数据产品超900项。

  (五)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实施绿色制造升级行动,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76家、累计249家,绿色供应链示范管理企业11家、累计34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累计19家,10项绿色工艺技术入选国家目录,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46家化工园区现场认定全部完成,73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完成。

  (六)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坚持抓大育小、梯度推进,着力促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2023年,新认定头雁企业100家,全省营收超百亿工业企业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51家,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累计394家,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1728家、累计35354089家,新公告创新型中小企业6551家、累计16591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相关建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持续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体现河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把“7+28+N”链群作为新型工业化战略支撑。聚焦培育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N个细分领域优势特色产业链,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一是完善产业群链工作机制。以“链长+专班”为指挥部,以“方案+图谱+清单”为作战图,组织各级各部门按图施工、照单作业。二是健全产业群链协同体系。每条产业链确定1到2家集成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链主企业,领衔组建或完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7个产业联盟作用,强化资源链接、供需匹配、产销对接,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地方配套率。三是优化产业群链支持政策。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统筹配置,在落实共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梳理各产业链发展特性,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扶持措施。四是夯实产业群链发展载体。组织开展制造业集群竞赛,挂牌命名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在超硬材料、现代农机、电力装备、新型高温材料等领域创建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五是加强产业群链舆论引导。依托河南日报社“产业链观察”专栏,解读产业政策、发布进度信息、提振投资预期,营造产业群链培育良好氛围。

  (二)把深化技术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主要引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是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创新联合体等,2024年新增省级产业研究院10家左右,争取在超硬材料、轴承与齿轮等领域创建1至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分类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统筹推进落实重点产业链1040项技术攻关清单,探索政企点对点技术攻关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探索校企、院企协同创新模式,支持28个产业链盟会长单位发起设立产学研联合基金。四是持续加强高端化人才引育。制定发布制造业细分领域人才引育指南,建立重点产业链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定向联系机制,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链主企业加强省内创新人才与团队培育。五是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把聚焦“六新”突破作为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实施“六新”专项攻坚,以“六新”突破带动产业链整体迭代升级,引领带动和增势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是前瞻布局新基建。聚焦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二是系统突破新技术。紧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迭代性颠覆性技术,增强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力争到2025年突破推广100项产业基础“卡脖子”技术,承担30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新材料。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实现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四是积极打造新装备。深入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再造装备制造新优势,力争2024年培育重大技术装备200项左右,认定省级首台套600项以上。五是多元开拓新产品。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需适配性,力争到2025年推广应用300项自主创新产品。六是加快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培育壮大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工业电商等新业态。

  (四)把“一转带三化”作为新型工业化关键抓手。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引领、带动和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是做强数字核心产业。聚焦专用芯、高端屏、智能端、传感器和新算力,持续推进“补芯”“引屏”“固网”“强端”。加快建设超聚变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龙芯信创产业基地、海康威视智能制造基地、省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实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创建软件名城名园。二是深化数字应用赋能。制定发布28条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指南,打造10家数字领航企业、150个智能车间和工厂,遴选1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5G应用标杆达到200个,新培育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100家。建设全省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三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培育。持续实施沿黄制造业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构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做好循环再生工业园培育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五)把打造企业雁阵作为新型工业化力量载体。对重点产业群链上的企业进行全面梳理,优化生态、整合资源,分类建库、靶向培育。一是加强世界一流企业培育。量身定制打造平煤神马等世界一流企业方案,力争用5年时间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深化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资源战略性整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后备梯队。二是加强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健全领航企业培育机制,每个产业链聚焦5家左右头部企业,推动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快全链条垂直整合,力争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领航企业10家。三是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分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力争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成为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力争每年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0家左右。四是加强中小微企业培育。积极推动“小升规”“规改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00家、股份制企业100家。制定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打造“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月等服务品牌。五是加强企业家培育。实施企业家队伍培训工程,面向全省企业家组织开展全覆盖、差异化培训,每年培训企业家1000人次以上。

  (六)把开展“万人助万企”作为新型工业化重要依托。将“万人助万企”活动重心由纾困帮扶为主转向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以专业化、体系化、精准化服务助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是强化专业化指导。坚持目标导向,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工作专班与28个重点产业链推进专班深度融合,围绕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7+28+N”产业链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体系化服务。坚持结果导向,开发惠企“政策计算器”,推动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提高企业政策知晓度和获得感,构建企业开办、建设、投产、达产、运营、转型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三是突出精准化帮扶。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原则和“点办理、批处理”工作方法,建好、用好“万人助万企”数字平台,完善企业诉求闭环办理和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企业反映问题精准高效解决,动态解决率保持在98%以上。

  2024年5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