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工信办案〔2024〕26号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35号 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1-03 10:14 信息来源:厅规划处

  张伟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省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第435号)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关心,经与省发展改革委和科技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等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有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7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9%,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4%,高出全国0.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速达17.4%,高出全省工业8.5个百分点。

  (一)顶层设计高推动。2023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的工作推进方案》《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凝神聚力育群链。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标准组织制定重点产业链培育总体方案和28个分链方案,高规格筹备召开新型工业化暨重点产业链培育推进大会。深入推行“双长制”,对重点群链及“链长”分工进行调整,同时,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研发机构”原则和重点产业链省市两级领导干部分包联系全覆盖要求,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担任“链长”,并牵头分别组建工作推进专班,建立“一链一图谱六清单”工作推进机制,推动28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三)产业提升促发展。一是传统产业,基础材料工业加快步入先进新兴产业“新赛道”,传统汽车制造和装备加快向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转型,现代食品中预制菜等新品牌加速涌现。实施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加快轻纺产业迭代更新。推进豫酒转型攻坚,建成食品河南云平台。二是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数字核心产业,积极搭建数智融合赋能场景,促进了智能化水平提升。目前,全省5G基站总数达到18.7万个,建成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和中原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郑州高新数据中心等一批新型数据中心。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7大新兴产业,全省新上产业项目80%为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累计上云企业达到22.4万家,促进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3%、11.7%,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5.5%、14.7%。三是未来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累计创建9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新增郑州中原科技城等4家省级区块链发展先导区、45个省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

  (四)创新建设强支撑。创建省级及以上各类创新平台4000余家,省级产业研究院达到4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发布前沿技术产品11项。制定实施重点产业链“三化”改造支持政策,纵深推进新一轮技改提升行动,2023年对106个技改示范项目奖励财政资金5.36亿元。2023年认定头雁企业100家。累计培育353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到39家,认定省级单项冠军153家。

  (五)绿色化转型突成效。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实施《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4个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先后搬迁改造重污染企业160家、关停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中小微企业12万余家,73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同时,加快在重点行业布局绿色工厂、绿色园区,鼓励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广利用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研发绿色设计产品,2023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累计249家,绿色供应链示范管理企业累计34家,绿色工业园区累计19家,10项绿色工艺技术入选国家目录,46家化工园区现场认定全部完成。

  (六)深化服务优生态。持续开展各类产业招商活动,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参会客商2600余人,签约项目732个、总投资5820.83亿元,项目履约率达72.4%、开工率达68.3%。“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派驻助企干部9.8万名、包联企业19.9万家,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1万余个、问题解决率99.8%。出台了中小企业纾困帮扶30条政策措施,落实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措施,有效纾解了企业发展痛点堵点,增强了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统筹考虑您提出的坚持创新理念,强化政策引领、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国家级互联网平台,加强数字经济建设等建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换道领跑,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把政策落实作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稳中求进,强化运行监测调度,持续推动各类惠企政策的落实,确保工业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好发挥工业压舱石作用。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重点链群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工具储备,重点持续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政策,结合经济运行态势,研究制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政策举措。

  (二)把集群强链作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引擎。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聚力打造28条重点产业链、80条特色优势产业链、300个市域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大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链向国家级产业集群跃升,争取在超硬材料、现代农机、电力装备、新型高温材料等领域创建1至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一方案四图谱六清单”,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坚持抓实抓细,逐项推动落实、落地。

  (三)把产创融合作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研发平台、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产品“四个”创新规模能级倍增工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创新联合体等,统筹推进落实重点产业链1040项技术攻关清单,组织我省产业链骨干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对接,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探索试点支持28个产业链盟会长单位发起设立产学研联合基金。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帮扶和促进机制,推动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全覆盖。

  (四)把融合发展作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抓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抓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拓展应用场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探索基于细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形成数字化应用创新示范。加快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加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培育力度,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加力打造县域特色集群,完善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发展方向,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延伸产业链,赋能新制造。

  (五)把招商引资作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强化产业集群招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落实国家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持续深化我省与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等地的区域合作,用好产业链图谱和产业转移指南,大力开展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

  (六)把推动“万人助万企”作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向专业化指导深化,持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涵。把行业管理重心向规划引导、政策优化、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生态营造聚焦,在提升专业化水平上深耕细作。畅通供应链,实施差异化环保管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协同一体化发展。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创新金融供给方式,提高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搭建新型银企合作平台,常态化组织开展产融对接活动。保障产业项目用地供应,提升用地供应效率,形成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建设项目加快投产、投产项目加快达效、达效项目长效推进机制。

  2024年6月1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