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河南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的提案”收悉,我厅对提案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经商有关单位,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加快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大力推动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力聚焦产业发展,加强创新全链条设计,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和倍增器。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63.8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达到4.19%,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367亿元。根据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58.7,位列全国第17位。
结合提案建议,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做优做强“人才链”,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一)强化本土创新人才培育。强化顶尖人才培养,对符合条件的专家建立数据库,量身定制给予持续支持。实施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遴选培育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探索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团队的长周期滚动支持机制,提高重大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二)突出高端紧缺人才引进。落实“1+20”人才引进一揽子政策,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聚才主体作用,加强靶向引才、柔性引才、市场化引才。举办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重点创新平台招才引智专场等活动,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大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紧缺人才和实用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三)举办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创新活动开展模式,设置高端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重点领域招才引智专场、省外招才引智专场等活动,广泛延揽高层次、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团队),签约落地人才合作项目,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四)组织2024年河南省特聘研究员选聘工作。重点支持“三大院”(省科学院、农科院、社科院)、省实验室、“双一流”等创新平台,引进10名左右高端研发人才,引领我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五)开展高层次人才选拔工作。组织开展202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等选拔工作,选拔一批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涌现的优秀人才,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一)支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最前端,前瞻部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前沿重要领域的战略性技术研发,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迭代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未来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的应用,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二)围绕28个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全产业链条创新主体协同攻关,完善市场出题、政府立题、科学家答题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构建我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优化完善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按照“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探索设立重大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专项。着力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聚焦“双一流高校”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探索扩大联合基金规模。立足自身优势基础,实施高水平科技项目,做好下一轮国家重大创新项目的遴选储备与推荐。(三)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交易。完善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成果数据库,做实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龙头,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分中心和科技大市场。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扩大试点范围,深入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统筹布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和机制,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持续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规范管理,壮大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推动技术市场繁荣发展。
三、坚持科技创新与资本运作深度融合,引导资金有序进入创新领域
(一)大力发展政策性科技金融。协助郑州银行做好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积极稳妥开展“科技贷”业务,提高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科技贷”损失补偿比例,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探索设立省级天使投资母基金,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二)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机制。开展全省“智慧岛”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育苗+孵化+加速+智慧岛”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加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三)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制定工作标准,以研发投入占比或增速为基准对重点企业开展奖补。试点扩大惠企财政经费“直通车”制度。高标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靠前的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手把手”精准培训服务。(四)持续实施“基金入豫”行动,省级设立了创业投资、新兴产业两只大型母基金和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两只专题母基金,截至2023年底,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到位960.92亿元,基本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引导基金集群。(五)强化监管引领。截至2023年末,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789.67亿元、735.36亿元。围绕我省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金融需求,将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及时给予融资支持。(六)开展专项活动,服务重点产业。截至2023年末,全省银行机构累计走访企业10.66万家,为5.35万家提供授信1.67万亿元;累计收集企业问题5.36万个,解决问题5.14万个;累计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6419场次,参与企业5.25万家;举办线上银企对接会2349场次,覆盖企业2.99万家。我省将持续聚焦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等重点支持领域,指导全省银行机构常态化开展以“转变作风、宣讲政策、惠企纾困、服务实体”为主题的“行长进万企”活动,问需于企、问计于企,为企业送知识、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吸收提案内容,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锚定工作重点,狠抓政策落地、工作落实,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更好支持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