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启动2025年度工业节能降碳诊断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25 10:11 信息来源:省以企观政服务企业专班

  近日,洛阳市启动2025年度工业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工作,由市工信局推动,通过组织相关机构提供公益性服务,助力企业挖掘节能潜力,提升全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此次诊断服务对象涵盖洛阳达伟铝业、洛阳新能轴承制造、万基控股集团石墨制品等 15 家企业,涉及铝压延加工、滚动轴承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等行业。

  服务中,节能降碳服务机构将针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重点产品设备、用能结构、能量系统优化及能源管理、碳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排查短板,并从技术、设备、管理等维度提出改造措施建议,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还会为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据已发布的产品碳足迹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推荐团体标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

  按照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要求,洛阳后续将强化绿色低碳政策环境营造,组织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围绕节能节水、减污降碳、资源循环、综合能源管理等关键领域,持续开展诊断服务,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对标行业标杆,提升绿色化水平。

  南阳市多措并举提升助企服务

  自全省“学查改,服务保障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南阳市把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服务效能显著提升。6610家“四上”企业精准匹配了各级包联干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361名党员干部参与,已完成“四上”企业走访全覆盖,累计收集问题893个。

  为更好服务企业,南阳市深度剖析,精准画像。其中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需求、运营成本问题占总量的七成左右。基于此,南阳市开展“三化”攻坚,即问题清单化,将共性难题纳入重点攻关台账,集中研究批处理意见;施策靶向化,推行“一企一策”差异化解决方案;管理动态化,实施建档立卡、分级督办的全周期跟踪问效。同时,实施“四步管理”法:现场“即时办”实现“进企业答题、出企业解题”的服务加速度;台账“精准办”,针对复杂问题,纳入全市“企业问题电子台账”,采用“一企一档、一事一号”,对每个问题都明确有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分级“分类办”,建立问题分级处置机制,县区问题由县专班主责,跨部门事项由市专班统筹,需省级支持事项及时上报;调度“督导办”,建立“周调度+销号管理”机制,及时通报进展、集中研判难点,实行“解决一件、销号一件”。“四步管理”法形成了闭环,一大批制约企业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许昌禹州市以硬核举措提升服务企业效能

  自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禹州市对标“胖东来式”服务理念,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和工作举措,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效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极简高效,打造政务服务新生态。市本级247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推动29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事项上线运行。在县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在26个乡镇(街道)、22个试点村和21个新型城镇化社区,配备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一体机72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多点可办”。二是聚焦精准滴灌,构建助企纾困新体系。对接许昌市“免申即享”工作平台,帮助3422家企业获得奖补资金3.44亿元,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减税5.54亿元;建立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发放各类企业贷款31.57亿元,提供空岗信息24785个、达成就业意向4695人;扎实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绿色节能诊断等服务,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7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2家。三是聚焦依法行政,涵养公平公正新环境。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点对点”普法;推行“预告式”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办不成事”问题快速处置机制,对“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问题及时分析研判、从快从重处理。四是聚焦干事创业,彰显担当务实新作风。深入开展“学查改·以企观政”走访企业活动,210名科级以上干部分包244家企业第一时间解决问题。26个乡镇(街道)、30个市直单位常态化开展“走进服务对象当好三天职员”沉浸式换位体验活动,收集、解决安全生产、企业融资等各类问题32条。成立覆盖22个市直单位的政策服务队,“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惠企政策,让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应享尽享。

  三门峡财政局“政采贷”为企业融资破冰

  近年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困境,三门峡市财政局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创新推出财政政府采购服务企业新模式,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打造“政采贷”品牌,将政府采购合同转化为企业的“信用通行证”,为企业开辟出一条高效便捷的融资“绿色通道”。

  “政采贷”的核心优势在于“以信换贷”。企业凭借有效的政府采购合同,无需额外抵押担保,即可向合作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不仅简化了审批流程,还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为确保“政采贷”落地见效,三门峡市财政局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一方面梳理全市政府采购项目清单,主动向金融机构推送优质企业信息;另一方面简化企业贷款申请材料,将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同时,财政部门还对合作金融机构给予风险补偿,打消其放贷顾虑,形成了“企业受益、银行敢贷、财政托底”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三门峡市“政采贷”已为27家中小企业办理融资业务38笔。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更增强了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项目的信心和能力,真正打通了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惠企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

  信阳市平桥区以“三服务”促发展提质效

  信阳市平桥区树牢“服务员”意识,以“三服务”打通发展堵点,让助企纾困更精准有效。一是服务项目强支撑。创新建立“指挥长+专班+部门”协同机制,与高新区、上天梯在规划、审批、要素保障上深度融合,聘请“服务首席管家”、“行业服务官”,为企业提供从立项到入库的“一对一”全周期服务。截至目前,4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1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71%、70%。二是服务企业激活力。持续提升政务效能,在全省率先设立税务业务“快审速办”十分钟集中处理中心,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538户;落实小微企业融资贷款协调机制,帮助3677户企业获得授信资金38亿元,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全省仅3个);储备工业用地2000多亩,建成标准化厂房33万平方米,上半年招引10余家企业拎包入住;以“零工驿站”服务企业招工,辖区内73个零工驿站与63家企业达成合作,帮助企业招工2000余人。三是服务创新增后劲。加快新能源电池循环应用中试基地建设,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科技研发联合基金等政策。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梯次培育优质创新型企业61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区中心园区获批省级绿色工业园区。

  济源农业农村局强监管育品牌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强化信用引导、实施精准风险防控、大力培育优质品牌等多项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推动涉农企业提质增效,为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保障。一是深化宣传引导,筑牢企业诚信根基。组织生产经营主体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发放《告知书》并深入农产品生产基地普及诚信生产理念。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告知书、宣传资料5000余份。二是实施分级监管,精准服务企业风险防控。针对豇豆、芹菜、韭菜、葱、姜、大口黑鲈等高风险农产品建立专项监管名录,依据风险等级实施动态分类管理。在用药高峰期及集中上市阶段,按风险等级,开展巡查指导与速测筛查,对高风险主体实行专人包保监管。同步组织差异化定量抽检,已累计巡查抽检主体500余家,完成定量检测350批次。三是强化品牌培育,助力企业提升产品价值。按照《省级知名农业品牌评选》要求,今年共向省厅推荐4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分别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济源肉兔),农业企业品牌1个(“王屋山”冬凌草加工产品),农产品品牌2个(“洪涧南庄”番茄、“邵州”富硒鲜桃),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经验交流

  濮阳市纪委监委精准监督 助推行政服务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濮阳市纪委监委积极探索监督路径,通过协同破壁、双线发力、“四化”提效,破难题、疏末梢,不断提升行政服务便捷度和群众满意度。一是协同破壁,监督与服务“双向奔赴”。精准锚定“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靶心,联合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深化定期会商、信息共享、问题联处机制,推动“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共治”,确保办事环节无缝衔接、权责清晰、运转高效,有力推动行政服务全链条优化升级。截至目前,19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高效运转,累计办结企业、群众事项突破1.7万件。二是双线发力,线上与线下“同频共振”。线上,推动建立“纪检监察+12345热线”机制,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会同职能部门厘清权责边界、压实办理时限;线下,监督直抵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窗口,通过“四不两直”、实地回访、跟办体验,发现并推动解决行政服务事项中存在的问题176个。三是“四化”提效,解难与赋能“质变跃升”。政策透明化,监督倒逼职能部门“亮家底、晒清单”,发布1454项办事“攻略”。流程集约化,强力推动办事流程再造与跨部门协作,促成12家水、电、气、暖、网企业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联合报装“一窗办理”。成本最小化,推动容缺办理,办事材料平均减免51%,切实为企业、群众减负松绑。服务便利化,推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将高频事项向街道、社区延伸,打造“城区步行10分钟、乡村全覆盖”的便民服务圈,累计开展帮办代办服务4.2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